图片来自中国军网
10月10日,官媒披露了2020年军队院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招生计划。
此次招生的调整要点,包括加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增加体能考核要求、委任制文职人员纳入军人研究生招生范围等。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非全日制军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计划中是这样写的:……加大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力度,为解决营团级单位主官和军级以上机关参谋人员工学矛盾,依托国防大学和军种指挥学院开展非全日制军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并执行相应加分政策。
非全日制,让很多战训任务繁忙的军人,有了在非脱产前提下继续学习深造的可能。
很多战友说,对这样面向作战指挥人才的改革,期待已久!
国家的召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军队还是地方,非全日制硕士学历都是不大受待见的。有学位无学历、没有纳入干部任职资格体系、缺少相应“提档升级”等根本性差别,使非全日制的“含金量”不足。
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两个关键点:
一是从2017年开始,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一同参加全国统考,一起划线,一起录取。
二是毕业之后与全日制研究生一样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也是从2016年开始,部队加大对优秀在职干部考生政策倾斜力度,首次将在职干部考生“获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和优秀参谋人才表彰”“近5年内荣立3次以上三等功奖励”纳入加分范畴。
相关政策出台,部队作战指挥人才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不脱产的学生
哨位君的一名战友,就在2017年通过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考试,成为陆军装甲兵学院非全日制硕士在读生。
他介绍说,自己作为一名在职连长,没有时间就读全日制,而非全日制每年只需要约3个月时间入校就读。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既可以提高学历,还可以在岗继续工作。
当然他也表示,非全日制并没有表面上那么轻松。
首先是个人的工学矛盾。10月初入学时正值连队驻训,工作繁重时期,主官离队肯定会对部队正常训练产生影响。
其次是毕业的压力。非全日制毕业要求与全日制几乎相同,这对于时间精力有限的基层主官来说,压力颇大。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也才两三年时间,并没有前人经验可循,导师和学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何规划学习时间、如何维系与导师的沟通、如何完成毕业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磨合。
未来的路
哨位君注意到,在各军校陆续颁布的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基本相同,为半脱产,学习年限为3年(其中第一、二学年在校各集中学习3个月,第三学年回单位撰写学位论文)。
那么,下一步改革试点的方向在哪?国防大学学者曾发表过相关论述。
首先是招生等配套政策的改革。当前,军事硕士招生审批环节和层次多,考生缺少自主性,“想上的上不了,符合条件的不太想上”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是教学模式的改革。非全日制的专业主要涉及军事指挥类专业,于任职挂钩较紧,如何针对学员任职经历和知识结构差异,进行灵活的教学培养,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最后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指挥能力的评价要素,很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把当前对学员更多的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要真正实现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之初提出的“逐步成为获得相应任职与职务晋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场改革才刚刚开始。
PS:
一图读懂2020军队研究生招生政策
华文网 版权所有 2019-2029 保留所有权利 苏公网安备32021302000786号